
YouTube曾多次因为侵犯好莱坞及唱片公司的作品版权而陷入诉讼危机,为此其引入了一套ContentID系统来自动检测用户上传的视频是否侵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次在往YouTube上传视频时,有版权认证的作品总会上传失败。
这套系统十分奏效,至少让YouTube跟各大电影制片公司及唱片公司之间,有了一个合作的桥梁和事后救济的手段。不过,对于YouTube这样一个拥有每月60亿个小时视频流量的视频库来说,也并非能够查找到全部的侵权作品。
主要原因是,视频画面的侵权有些难以认定,而有些视频(音乐)作品根本就没有加入ContentID保护计划。最重要的是,YouTube如何为这些“漏网之鱼”买单?或者说,版权所有人的损失补偿?
这就是位于纽约的Audiam公司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替音乐版权人在YouTube赚钱。公司创始人Jeff Price这样说:“这是一笔被埋藏的宝藏。”
下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Audiam如何运作。首先,音乐人(主要指独立音乐人)将自己的音乐作品发给Audiam,并授权后者在YouTube传播这些作品的权利;然后,Audiam公司在YouTube上进行排查,发现侵权作品后,便向YouTube要求分取该视频播放时附加的广告收益;最后,Audiam从这笔归属于音乐制作者的收益中分取25%作为报酬。
这个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为目前大多数的唱片公司、知名音乐人都与YouTube就广告收益有合作协议,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独立音乐人则没有这个“资格”。所以,Audiam公司看准的这个金矿,就是担任这些独立音乐人与YouTube之间的中介商。
YouTube去年获得了500亿美元的营收,占Google的10%,相当于美国去年一年户外广告花费的一半左右。对于那些难以维权、视频作品零散、势单力薄的独立音人来说,如何保障自己的作品权益,以及如何通过YouTube获得收入(赔偿)是个问题。他们为YouTube贡献了内容,理应分取合理的利益。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2001年音乐人Scott Schreer写了一首两分钟左右的萨克斯曲目Love Doctor。几年后,他在YouTube上发现了大约1500多个未经其允许而传播的侵权视频。如果挨个去找到视频上传者并要求他们支付版权费的话,这对于音乐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不过,通过Audiam这个办法,问题就好解决了。在今年5月份,Scott Schreer陆续收到了之前被侵权视频所带来的“补偿金”。现在,Love Doctor以及Scott Shcreer其他的1700多首曲目能够从YouTube上为其获取3万美元左右的收入。
这一切的功劳很大部分要归于Audiam的创始人Jeff Price。今年5月,Jeff Price与Scott Schreer对Love Doctor进行了排查,发现在该月的一个11天的时间段内,这首曲目被1500多个侵权视频传播了超过10万次的浏览量。这样,Schreer就能从YouTube获得120美元的“补偿费”。
于是在今年6月份,Audiam正式成立了。他们使用的作品排查系统,一个是YouTube的ContentID,一个是由Scott Schreer开发的TuneSat系统。
Audiam的商业模式看起来像是给独立音乐人维权,争取“补偿金”。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产业链条,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民间音乐发行渠道。我们不从维权的角度讲:当你完成一个音乐作品后,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其上传至YouTube,然后任其传播;在特定期限内,由Audiam帮你找回作品传播理应获取的收益,参与YouTube的广告分成。
这听起来是笔不错的买卖,不知是否给国内的创业者也带来了启发。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