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毫末智行在京举办品牌开放日,业内诸多大佬纷纷到场站台,关注度非常高。为什么关注这个品牌日?三个原因:
1、Waymo巨变后渐进式发展成为智能驾驶主赛道,毫末智行是国内最突出的代表,一举一动令人瞩目。
2、毫末智行成立不到两年,今年预期营收过亿,是国内今年营收增长最快的智能驾驶公司。
3、长城汽车今年四个月就实现股价翻番,接下来要在2023年实现L4自动驾驶,2025年营收翻6倍乃至国际化,智能驾驶功不可没,毫末智行这家自动驾驶子公司必定要“冲锋陷阵”。
也是因为这三个原因,现场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的演讲也格外引人注目。演讲很短只有十几分钟,但是很有诚意,没有大话空话,总结起来就是,一个预判+一个公式,一共五句话:
一个预判:明年将是AI 自动驾驶商业化分水岭,预期明年长城汽车新下线整车中,高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40%,3年后80%。
一个公式:毫末增长公式=(稳定量产能力*数据智能*安全) ^生态
毫末智行有什么底气提出这样的预判,提出这样的公式?让我们来看品牌日上发布的一组近期数据,和一个重磅的辅助驾驶产品“NOH”:
从现场毫末智行新发布的产品NOH(Navigation on HIPilot)相应指标来看,NOH在安全性、功能性和用户友好度的设计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相信在从混动的摩卡推广到汽油车型之后,表现会更好些。
把目前国内量产列装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公司的创立时间,和市面相应产品推出时间列一个表格,对比一下就可以有所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时间站在毫末智行这一边”:
即便有后发者优势,但是考虑到国内有数十家主机厂,近百家智能驾驶技术公司,毫末智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几家能够实现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量产的公司之一,张凯提出的这个公式里,恐怕还是有一些独特的门道。到底特殊在哪里?我们逐个解析一下公式中的几个变量:
量产
张凯在演讲中提到,横亘在Demo与量产之间的其中一道障碍,就是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毫末智行的工程化包括非常多的细节:
(毫末智行技术工程化能力解析)
而在技术工程化的过程中,经验非常重要,是个慢工细活的过程,这件事没有捷径可言,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智能驾驶的量产普及,渗透率提高,主机厂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紧密。
因此张凯的建议是:车企提供技术资源、信用背书,智能驾驶技术公司提供数据、技术,双方真诚合作,探索模式,是规模化的一种成熟路径。
而量产能力和数据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自动驾驶规模化商业落地的进程和节奏决定一个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能够走多快;而持续稳定、高质量的场景数据会决定一个自动驾驶科技公司能够走多远。
数据智能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认为,AI自动驾驶技术的成功依赖于两大关键环节:模型和数据。足够多和足够好的数据是做出好模型的前提,毫末智行对此深以为然,并投入大量资源构建自身的数据智能闭环。
如何获得有价值的数据?顾维灏介绍,在算法方面毫末智行采取了很多业内领先的自研方案:
算力方面,从品牌日推出的一个预计明年发布的产品ICU3.0(即毫末智行“小魔盒3.0”),可以管中窥豹。顾维灏介绍,依托小魔盒3.0,毫末智行布局了ONESTAGE大算力AI视觉技术,下一代AI视觉TRANSFOMER技术,在数据智能体系搭建方面,毫末智行自研了TARS数据原型系统、LUCAS数据泛化系统以及VENUS数据可视化平台,目前这些系统均已交付使用。
安全
安全在毫末智行的系统设计中属于最高层面,有多高呢?张凯的演讲透露出一个安全方面有趣的细节:毫末智行和长城汽车联合举行了一项用户共创活动,已经持续了四个多月,每周六举行一次,半天听汇报,然后是两个小时的实车体验,然后回到现场总结问题。
长城汽车非常重视这个活动,怎么重视呢?所有长城汽车副总裁级别,品牌公司副总级以上人员每周都必须参加,就连管人力和证券的副总裁都要参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只要有时间就会参加这个活动。”
顾维灏在采访中提到,明年毫末智行将升级的800万像素封装摄像头,从它的参数,也可以看到毫末智行在安全上的不遗余力:
毫末智行CIO甄龙豹介绍,目前,基于NOH能力部署的新一代安全保护系统,能监测道路、天气条件,驾驶员状态及系统软硬件安全运行情况,全程守护用户出行更安全放心。
顾维灏也针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具体介绍,系统具体包括:
1、将CSS、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放在最高层面。
2、3S研发流程,在6个环节内设置70多个检查点,保障能够实现安全设计。
3、选用更加高效安全的传感器和计算器,让车辆能够看得更远和更快,加入除视觉以外的必要辅助,做到更加安全。
4、提升云端仿真和训练效率,特别是5G加持下的平行驾驶。
生态
毫末智行对生态的态度是: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毫末智行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健康的生态合作伙伴让毫末智行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持续高速发展。
用顾维灏的话说,毫末人的精神底色是“匠人精神”——毫厘之间分高下,微末之处显匠心。“从毫末诞生的那天起,我们一直在快速奔跑,但是也不忘了对产品技术的精益求精和打磨,快速的背后我们要求要有慢功夫去思考,去打磨产品,去在安全、数据智能等方面反复论证筛选研究。”
这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典型领域。道理虽然简单,然而现实中,自动驾驶十年千团大战中,中途倒下的创业公司却数不胜数,以至于毫末智行这样能活过两年,乃至量产的案例,在业内都成为凤毛麟角。
全球范围来看,作为产业链中的Tier1,一个自动驾驶技术公司要想成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要看它和上游芯片、感知部件、高校、平台科技公司,下游主机厂、场景供应商、低速物流巨头们,甚至包括投资机构,是不是能想到一起,如臂使指,“百众一心”。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甚至与传统车辆的量产相比,都完全没有可比性。以张凯在演讲中提到的智能驾驶“渐进式”发展这个战略决策来讲,首先要所有人都能统一思想,超前认同这个当时并非市场热门的路线;然后第一步积累技术,需要所有人都耐得住寂寞;第二步规模化部署,必须所有人尽其所能猛虎下山;第三步到智能驾驶逐步完善的“LTE”阶段,则要所有人都有“匠心”,共同打磨技术和产品,也许需要数年数十年,才能实现最终目标——完全无人驾驶。
特别提一点感想。这次毫末智行品牌日,WEY摩卡总经理李瑞峰、坦克300CEO刘艳钊、高通汽车负责人艾和志、阿里副总裁王刚,以及百度、高德等数十家合作伙伴及首钢基金、美团战投、高瓴创投等投资界代表,中国智能驾驶生态的半边天,都到场一起为“喜提OTA升级”的NOH版WEY摩卡、坦克300鼓掌,为开拓蓝海的阿里小蛮驴、物美小魔驼加油,为中国有这群“吃螃蟹的人”真心感动。
说明一下,毫末智行的愿景是:以零事故、零拥堵、自由出行和高效物流为目标,助力合作伙伴重塑和全面升级整个社会的出行及物流方式。所以低速物流车的进展,肩负了探索前行的任务,虽然与乘用车在量产的绝对数量上完全不能相比,但是在探索智能驾驶极限的意义上,每一辆都价值连城。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品牌日上,毫末智行与阿里巴巴达摩院“小蛮驴”的合作,是堪与NOH相提并论的另一个业内大新闻。有了“小蛮驴”,加上此前与美团合作的L4级“魔袋20”,与物美在北京顺义合作的L4级“小魔驼”,在低速无人车量产进展上,毫末智行应该说已经在市场上达到了绝对领先,也预示着“未来将有大事发生”。来看看此次公布的小蛮驴合作细节和小魔驼的最新进展:
总结
从品牌日透露的信息来看,毫末智行在2022年的头号目标是“实现通勤场景的融会贯通”。以下是综合了公开信息得出,毫末智行在近期发展的部分时间线:
1、今年Q4将前期推出的HWA系统全面升级为NOH系统,实现匝道和高速连接道路两个新场景的覆盖;
2、明年将推出全新的AI辅助驾驶系统,在乘用车领域逐步覆盖城市开放道路高速场景,并在低速物流车领域,形成起底层技术与小魔驼产品间的有效连接,使毫末智行向全场景自动驾驶目标更进一步;
3、预计到2022年底,毫末智行辅助驾驶系统将落地长城汽车34款车型,约占其整体待上市车型80%,预计未来三年搭载的乘用车总量超过100万台。
更远的未来将如何?仍然充满变数,但有一个原则目前看可以确定,用张凯的话来总结来说就是:
AI自动驾驶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役中,谁能率先落地从高速进入城市场景,谁能快速实现规模化量产,谁就有机会赢到最后。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