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顶尖科学家共话原始创新,为“真问题”寻找“真答案”

3小时前

“科学家想要把基础科研工作做好,需要坐十年冷板凳,但同时又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

9月21日,在“新基石50²论坛”的开幕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并围绕科研领域的原创性、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等问题,与科学家们展开深入交流。尖锐的提问与坦诚的回答赢得了在场科学家群体及青年学子们的长时间的掌声。韩启德主席还不忘叮嘱与会者,在这样一场对话中,“有共识的话可以少讲,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想上的碰撞。”

新基石50²论坛”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作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年度学术盛会,该论坛已连续五年为来自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各领域的科学家搭建跨学术交流平台。

本届论坛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了科技界、产业界与科技公益组织的先锋力量,韩启德、江小涓、王晓东、谢晓亮、薛其坤、王松灵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及各界代表约500人参会,深入探讨基础科研、颠覆性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

科学不需要“精致的平庸”

在韩启德的建议下,从2025年开始,每年论坛的圆桌环节取名“平方对话”,旨在邀约顶尖科学家,围绕科学家成长、科研环境优化、评价体系改革等问题,开展平等、开放、务实且建设性的讨论。今年的对话围绕“如何提高我国的原创性科研水平”展开,其中关于“非升即走”的讨论成为了全场关注的焦点。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所长、新基石研究员罗敏敏教授认为,“非升即走”的考核周期可以延长,让青年科学家们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做出成果,并且要帮助他们找到出路;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亚愚则建议,相比于讨论“走”,更应该关注“升”,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能在科研事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韩启德表示,对于青年科学家而言,“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各个地方、各个高校的差异很大,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所以需要各个方面的考核,才能使更多的研究者愿意做更加原创的、耗时的、失败可能性也更大的工作。”

作为“新基石50²论坛”的发起方之一,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秉持“鼓励原创”的资助理念,希望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长期稳定支持杰出科学家潜心研究,持续助力原始创新。而关于“如何提升原创性科研水平”,在今年的“平方对话”现场,科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新基石研究员于洪涛教授认为,越是在熟悉的领域,科学家们越是要摒弃偏见,以免对本领域的原创性成果“视而不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郑南峰则表示,原创性工作最重要的要素是“新”,最高境界是“从零到一”,但现有原理的组合也有可能带来创新,只要能拓展认知边界的探索都可以成为原创性工作。

在谈及科研领域普遍关注的科研评价问题时,韩启德提出,虽然现在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许多论文只是“有一点发现”,就像在原有的建筑上加一片砖、添一片瓦,属于低水平的重复。他强调,“我们不需要这种‘精致的平庸’,而是更应该追求卓越。”

在平方对话中,几位顶尖科学家也为科研领域的青年人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在科研和生活的道路上,都要“胆子大一点、脸皮厚一点”,走自己的路,充分享受科研的过程,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强大,同时要坦然接受失败。“因为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韩启德在对话的最后表示,“但我们还是要继续向前走。”

“突破性科研”没有标准答案

在“50²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三位来自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和凝聚态物理的科学家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原创突破。他们从微观生命机理到宏观物质规律,系统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前沿的探索深度与广度。这些突破性成果不仅拓展了科学认知边界,也为解决科学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路径与工具。

在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发表了以《如何在生命科学做出原创突破性工作》为主题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一开始,王晓东径直走到观众席前,以他特有的诙谐与直率坦言:“怎样定义突破性科研?如何做出突破性科研?我们并没有标准答案。”

王晓东以他的好友、华人科学家陈志坚的科研经历为例,向与会者分享了陈志坚是如何突破研究瓶颈,在先天免疫领域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陈志坚教授于2012年发现了“能够感知外来和自身DNA”的cGAS酶,解开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谜团,为多种人类疾病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并因此荣获了2024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王晓东院士在现场分享了一件趣事。作为在同一所大学工作的同事,他每天都会与陈志坚教授一起搭车上班。在通勤路上,他们经常会聊起各自的进展。当时陈志坚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而王晓东则看出这个蛋白质的序列是与线粒体相关的。这样一次偶然的交谈也为陈志坚教授的研究提供了灵感。王晓东院士表示:“科研有时需要埋头苦干,有时也需要交流,特别是非正式的交流。尽管不是每次交流都会有结果,但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交流的双方都会有进步。”

促进跨界交流,让科学的前沿观点能够在此交锋碰撞,是“新基石50²论坛”的目标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王松灵担任了此次50²论坛的主持人。他在论坛现场表示,作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的学术年会,“新基石50²”论坛始终致力于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与跨学科深度合作,并且已成为链接科学思想、激发原始创新、促进跨领域对话的高层次学术平台,同时也成为科学界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会与创新思想策源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在《生物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主旨演讲中,介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进步与挑战。他指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变革生物医药的研究范式,为新发流行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人类社会长期面临的健康风险,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分享了非常规高温超导领域的最新突破。他通过回顾铜基、铁基和镍基超导材料的发现历程,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在提升镍基超导转变温度上的突破,强调了“非常规科学研究”中的好奇、交流、碰撞对于实现原始创新突破的关键作用。

原始创新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9月21日下午,在“新基石50²论坛”的前沿学术报告环节,七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或新基石研究员分享了最新的科研进展,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了原始创新如何催生一项项科学突破,推动技术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数据专家委员会主任江小涓也在此次“新基石50²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了以《数智经济与数智社会:合理与合意》的主旨演讲,从宏观视角阐述了原始创新如何通过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江小涓教授从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出发,提出了评估数智时代新技术的两个核心维度——合理性与合意性。其中,“合理性”关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合意性”则关注社会共识与社会稳定。她认为,面对AI等泛在技术的治理挑战,仅靠政府集中监管难以应对,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社会共识和产业自律形成的 “分布式治理” 来协同解决,“积小善为大善,以大善引领小善,使AI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目标更加匹配,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多的贡献。”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表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甚至将定义未来的新研究范式。促进跨学科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正是50²论坛的核心使命与愿景。腾讯希望继续发挥好“连接”的作用,不断搭建高水平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点燃原始创新的星星之火。

取消 发布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腾讯」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腾讯」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