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OceanBase悄然上线全新AI专属域名——www.oceanbase.ai。页面极简,仅留下一句简洁而充满张力的预告:“AI…全新的可能,11.18见”。
这一动作看似轻巧,但在数据库和AI基础设施圈子里已经激起涟漪:把品牌与技术愿景直接锚定在“.ai”这个全球公认的智能标识上,显然不是一次简单的域名更新,更像是一次战略意图的无声宣告。
就在明天(11月18日),OceanBase将在北京举行年度发布会。业内普遍猜测,其酝酿已久的AI Native 数据库产品矩阵或将正式亮相。而这,正是其自今年4月宣布“All in AI”以来最关键的一步落子。
回看这半年,OceanBase 的AI转型并非口号驱动。
自今年4月CEO杨冰在全员信中明确将AI定为公司未来十年的核心方向后,CTO杨传辉亲自出任AI战略一号位,内部迅速组建AI平台与应用部、AI引擎组等专项团队。更关键的是,背靠蚂蚁集团,OceanBase 获得了真实、复杂、高并发的AI场景作为试验场。
技术层面,进展肉眼可见:
·已与LlamaIndex、LangChain、Dify等60余家主流AI生态工具深度集成;
·支持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等新兴大模型交互协议;
·自研向量引擎性能达到开源向量数据库领先水平;
·在PowerRAG、多模态数据融合等前沿方向已有实质性落地。
但OceanBase 真正想解决的,不是“加个向量索引”这种功能补丁,而是重构数据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
在生成式AI时代,企业面对的不再是结构化数据的增删改查,而是文本、图像、日志、行为流交织的异构数据洪流。传统数据库作为“静态记忆体”的角色已然失效——AI需要一个能理解语义、支持实时推理、并与大模型形成可信闭环的“活数据中枢”。
OceanBase的答案是:以十五年锤炼的一体化分布式架构为基,构建统一存储、统一计算、统一调度的现代数据底座。其产品已实现行存、列存、KV、JSON、向量、倒排等多种数据形态的原生融合;在同一引擎内协同运行OLTP事务、OLAP分析与AI推理负载;并通过SQL+AI的无缝集成,让开发者用熟悉的方式调用向量检索、知识库问答等能力。
相关能力已在多个行业落地验证:伯俊科技基于OB Cloud构建企业知识库,实现RAG工具秒级响应;银泰商业打造智能问数平台,员工通过自然语言即可查询制度文档,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携程利用OceanBase向量能力实现“以图搜酒店”,优化用户体验;中国联通软研院则依托其构建ChatDBA,显著提升运维知识检索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OceanBase的AI战略不仅面向国内市场,更锚定全球化机遇。
其云服务OB Cloud已覆盖AWS、Azure、GCP、阿里云等七大主流云平台,服务覆盖全球多个国家。高驰、泡泡玛特、理想汽车等出海企业,正借助OceanBase的多云原生能力,实现全球数据统一治理与弹性扩展。
从支撑“双十一”流量洪峰到服务全球数千家企业,OceanBase始终以“一体化”破解复杂性。如今,在AI重塑数据基础设施的浪潮中,它正试图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未来的数据底座,不应是烟囱林立的拼凑堆栈,而应是一套统一、融合、就地、弹性的智能基础设施。
而oceanbase.ai,或许就是通往这个未来的第一个入口。
11月18日,答案即将揭晓。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