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分享知识、经验,尤其是见解的网站,争论是知乎的常态。好的争论能修正双方观点中的错误和有失偏颇的地方,但是,不好的争论也会让人头脑一热,转而恶语相向,让争论彻底变成骂街。不幸的是,在知乎这样的互联网虚拟社区上,后者通常来得更加容易。
今年3月,知乎推出了用户友善度系统,就是想要减少这样的“争论”。现在来看,这个几乎是中文互联网上最严格的社区规范确实起到了约束不友善内容的作用。也有不少知乎用户会因为友善度系统而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辞。
社交网络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分享自知乎的这样开头的回答:“哥哥第一次在知乎骂人就献给你了,宁愿牺牲一个友善度”,但是点击链接查看问题往往是,要么作者自己删除了答案里不友善的部分,要么就是“你似乎来到了没有知识存在的荒原”。
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呢?
什么是不友善行为
知乎认定不友善的核心是“不尊重知乎用户及其所贡献内容”。
在具体的认定上,针对特定用户本身的不友善言论几乎一定会被处理。所以,在社交网络上,很多知乎用户哭喊,“我只说了一个’滚’就被举报,然后被扣除了友善度”,人身攻击行为更加如此,带有脏话的言论被举报后基本都会被处理。
而且,针对特定的多数人以及公众人物的不友善内容也有可能会扣除友善度。

但是,对某一不特定群体的言论则有较小的可能被判定为不友善内容,例如下面这个评价iPhone 6s的答案,并不会被认定为不友善内容。

对于“不尊重用户贡献的内容”这个方面,我找到的例子不多,知乎用户恶魔奶爸分享的这个可能算一个:

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匿名回答同样会因为不友善导致回答者友善度被扣除。这是个不错的设定。
另外,根据我的举报和被举报的记录,我发现被认定为“不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以及“广告等垃圾信息”的内容会被计入违规记录,但不被认定为不友善内容,不会影响友善度。
如何认定不友善行为
根据知乎的介绍,认定不友善行为是通过系统判定+人工审核的方式,而通过人工审核确认的谩骂、歧视、威胁等程度恶劣的不友善行为,会被追加扣除一定的友善度。
系统判定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判,微博用户@带头大割一刀 曾经吐槽:
所有匿名的答案,带‘!’的回复我都做了不友善举报,竟然!通通举报通过了。请问@知乎 官方到底是如何定义不友善行为?又是人工还是机器做的最后判断?希望只是巧合,不然真是史上最狗血的设定。
对于误判,被举报者可以进行申诉。
对不友善行为的处罚
每位用户默认的友善度为5颗星,这也是友善度的最高等级。如果有一次不友善评论被处理,就会被扣除半颗星,而被人工审核认定的恶劣行为还会被追加扣除半颗星。
当友善度低于一定一定阈值后,相应的处罚就来了:

所以被认定有3次不友善行为后,就会开始影响正常使用。有10次不友善行为,帐号基本就作废了。
怎样恢复友善度
知乎设置了3种恢复友善度的方法,而且都非常有趣。
第一种,做题恢复。即判断知乎给出的不同行为是否不友善,回答正确就可以恢复友善度。这是个类似违反交规扣满12分后重新学习的过程。这确实能帮助一些用户认清不友善行为的定义,不过,也有人斥之为“弱智的问题”,可见明知故犯的行为也不少。
第二种的争议最大,可以通过举报不友善评论来恢复友善度。有不少用户怒斥这种行为属于“文革”行为。不过,举报是有限制的,只有每天的前两次举报会被用来回复友善度。
第三种,在每年国际善意日(11 月 13 日),用户会自然恢复友善度。这个很有意思,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国际善意日。
在友善度推出之前知乎是怎么维持社区氛围的
今年3月,知乎的注册用户达到了1700万,在开放注册前的2013年,这个数字是40万。知乎CEO周源在接受采访时说,“友善度系统”的目的是鼓励和引导社区用户自治。
在在友善度推出之前,知乎是怎么维持社区氛围的呢?我翻到了自己在2011年和知乎员工一条私信记录:

这是一种让人怀念的沟通方式。
当然,当社区用户多起来后,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知乎的友善度目前来看是一套有用的制度,对于一个1700万用户的社区,这还挺了不起的。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