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iBeacon

地理围栏:让万物都拥有自己坐标的iBeacon技术

lawrencew

发布于 2014年1月20日

在2013年苹果WWDC大会结束过后,iBeacon逐渐地进入了商家的视线,在国外,基于iBeacon的软硬件创业公司正在以雨后春笋的速度冒出,国外先锋团队之一Estimote在种子阶段便融到310万美金。iBeacon的应用场景,我们在先前的文章里也有了简要的介绍,但对于其背后的标准以涉及的生态问题,公众还的认识还很有限。

在国内,虽有零星的iBeacon硬件生产商,但提供全套软硬件解决方案的目前仅有DropBeacon一家,包括了Beacon基站生产、移动端应用与开发者SDK,以及后端数据维护。PingWest日前采访了DropBeacon团队,他们为我们解答了部分的问题。

先让我们简单理清iBeacon的意义。iBeacon的出现让地理定位能够更加精确——从几百米的精度提高到了一米甚至半米。这个精细度非常高的地理围栏,终于可以让很多的实际物体都有条件具有了定义自己地理位置标识的能力,例如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都可以有自己的地理坐标。但问题在于,如何赋予每样物体iBeacon的能力呢?我们先从iBeacon的实现方式看起。

DropBeacon团队创始成员杨世伟告诉我,苹果在iOS 7中推出的iBeacon协议包含两个部分:

1)按照苹果对iBeacon发射设备的数据流格式,定制蓝牙设备广播,那么这台低功耗蓝牙设备就可以被识别为iBeacon协议发射装置。

2)利用iOS设备对蓝牙的广播发出设备进行判断,如果其发出的广播数据符合iBeacon的协议,那么就认为这台低功耗蓝牙的发射装置是一台iBeacon基站。

简单地举例来说,蓝牙设备就像一个人群,每个人都在向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其他人大声呼叫,如果我是一个iBeacon的接收设备,我会去辨别这群人中哪些人大声呼叫的内容是我比较关心的(也就是符合iBeacon广播数据格式的),那么我就认为这个人是我所关心的设备(iBeacon发射装置)。

同时,由于iBeacon建立在蓝牙协议的基础上,所以这个技术天然拥有了两个优势:

1)硬件的无缝过渡,不需要硬件厂商投入成本进行完全不同的硬件开发;

2)现有数据传输协议对于用户来说没有太大迁移成本,完全有能力像智能路由(Wi-Fi协议)一样成为物联网的数据中心节点。

而从这个层面上看,任何人只要能够定义一台蓝牙设备按照iBeacon的广播数据格式来进行对外界的广播,那么这台蓝牙设备就是一台iBeacon基站。这也是DropBeacon这类厂商所要提供的服务——通过提供配套的硬件、配置平台和SDK,DropBeacon让物体成为一个iBeacon的设备。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iBeacon竟然是一个相对开源的协议!苹果提供基础协议(包括基站规范和客户端规范),开发者在这个基础上提供基于场景的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开发者则可以利用它们来创建各种产品。

那么,如果Android也加入了支持iBeacon协议的阵营,会发生什么?

杨世伟认为,Android大鸣大放地接受了以i打头的iBeacon技术并不现实。在短时间内,Android都会以稍显中立的态势,开放蓝牙4.0相关的API,然后由开发者自己实现iBeacon的方式来加入iBeacon。

当然,玩家不仅是苹果或Google,还有高通这样的上游硬件开发厂商,高通自行研发出了一套Gimbal的标准,Gimbal并没有遵循iBeacon的协议,它的成本更低,并同时支持iOS与Android的运行环境,只是精度稍逊,也会在基站数量过万后以每个激活六美分的价格来收取服务费。基于高通近年来对上下游产业的投资及整合,其打通下有应用厂商的支持,依然具备一定的实力。

总的来说,iBeacon或类似技术的生态圈还处于早期阶段,对于大部分开发者而言,还不能特别方便的将其接入到各类硬件设备中。但它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无论是商品信息的导流、室内、停车场导航的、还是商品离开店铺范围就直接实现支付,客流密度分析等场景,都可以用iBeacon来完成。

题图来源:9to5mac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iBeacon」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iBeacon」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lawrencew

Everything we know is based upon a shaky foundation which we call hypothesis.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