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Google

Google和苹果,在不同的战场上

Google是一家互联网企业,苹果是一个硬件公司,虽然它们存在摩擦,但至始至终,二者都是站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战场上。

陈粲然 Ray

发布于 2013年11月2日

2007年初,苹果公司在Macworld大会上公布了iOS操作系统,2008年9月,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1.0系统。此后,这两个平台之间的竞争似乎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旋律之一。

Android和iOS之间从来少不了话题——无论是苹果和Android手机厂商的专利纠纷,还是每次两个操作系统升级后的对比,亦或是我们隔三差五就能看到的盈利状况、开发者人数、市场占有率等分析报告……人们总是乐于将Android和iOS ,以及它们背后的Google和苹果,放在对立面来评述。

可实际上,换个角度来看,也许Google和苹果这两大巨头在移动时代的“竞争”和利益冲突,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

在一个星期前,苹果召开发布会,宣布将他们的桌面操作系统Mac OS X Mavericks免费,与之同时免费的还有iLife套件和iWork套件,其中也包含iOS上的应用。这个动作实际上很明显的告诉了我们苹果的战略规划——一方面,它们会免费或低价的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软件和服务以吸引用户购买苹果的硬件产品;另一方面,硬件利润也将用来填补软件研发的成本。换句话说,苹果希望自己的软件生态成为硬件产品的“增值服务”,从而依靠卖出更多的硬件来扩大收益。

而Google的思路正好与苹果相反——他们最新推出的Nexus 5,拥有可以媲美旗舰机的配置,售价却只要349美元~399美元,是十足的“高性价比”手机。从最近几代Nexus产品的价格设定来看,Google一直在驱使Android生态圈的硬件厂商们朝着这类低价手机的方向发展。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有朝一日,Google会推出免费的手机,这里的“免费”可能并非是完全的不要钱,而是“按生产成本出售”。

显然,对于Google而言,让尽可能多的用户使用Android手机是他们的首要目的。这背后的理由也不难理解——通过与Google Now的深度整合,Google想要让Android系统成为人们在移动设备上搜索的入口,从而维系自己的搜索广告盈利模式。

也就是说,Google真正要卖的依旧是广告,而苹果想要卖的只是硬件。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苹果在iOS平台上对Google Apps的登陆显得并没有多少抵触了——此前我曾认为他们允许Google Now入侵iPhone和iPad是一个愚蠢的决定,但现在看来,对于苹果而言,Google反而能为他们保证iOS平台上的一些基础功能有出色表现,对苹果的硬件销售并没有什么坏处。同时,它也可以解释苹果在进入低价市场上的犹豫和动作的不彻底,因为它们的模式决定了,即使长期来看,苹果也会把硬件利润放在首位。

当然,一款设备从来都是软件+硬件两个层面的竞争,从长远看,如果Android的生态系统足够出色,它确实会让苹果与其他硬件厂商竞争时丧失一定的优势。不过从整体形态上来说,如今的Google和苹果,并没有在共同的核心业务上有过多的摩擦。实际上,Google最大的敌人是亚马逊,而苹果的死对头依然是数年前就结怨的微软。

PingWest曾经在文章中指出过Google和亚马逊的“圣杯战争”,其中,它们是真正在“核心业务上”展开了正面交锋——云存储与云计算、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在线广告、数字出版和支付,以及物流和运输业。

而微软从2012年起,就明确表示微软要转型成为一家“硬件和服务”公司,三个月前,微软内部架构重组之后, Julie Larson-Green出任设备与工作室部门主管,负责Surface、Xbox等硬件及相应软件的开发工作,更是明确了他们的方向。虽然从短期来看,微软依然割舍不下他们在软件上得收益,但苹果宣布操作系统免费之后,产品和商业模式开始趋同的微软,也可能走上这样的道路。

所以,虽然也有自己的设备,但Google和亚马逊之间,完全是两个互联网模式公司的竞争。而苹果和微软,是两个硬件厂商的较劲。虽然在业务上Google和苹果也存在摩擦,但至始至终,它们都是站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战场上。

注:图题来自网络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Google」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Google」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陈粲然 Ray

不揣测动机、不质疑资格、不定义身份、不混淆概念、诚恳承认错误,做良性讨论。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