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硬件

被忽视的深圳(二)

Vicky Xiao

发布于 2014年1月25日

如果说硬件复兴的潮流将带来互联网的下一次变革,那么它影响的还有一个城市,那就是深圳。

智能手表Pebble生产自这里、体感控制器LeapMotion生产自这里,机器人玩具球Sphero也产自这里,遍布深圳的上下游公司、供应链人才和软硬件整合能力,这些让它成为了实现硬件创业的最佳地方,而事实上它也已经作为新的硬件中心获得越来越多的注目,深刻地影响和辐射着国际硬件创业生态。

但是,即使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硬件创业潮却并非始于这里,那些一个个重新改写智能硬件的概念和产品形态,也不是来自这里——那些明星产品,来自硅谷、纽约、底特律,甚至来自伦敦柏林或者巴黎,他们中的大部分也许都在深圳的流水线上待过,但是几乎很少,会被打上深圳的烙印。

像是HAXLR8R或者Highway 1这些专门针对硬件的孵化器会选择将工作室开在深圳,或者将提供深圳的资源作为自己的最大特色与优势,但是他们的Demo Day与总部仍然在硅谷,在旧金山,甚至在纽约;而被他们送出去的创始人们,经历了长达几个月的深圳“游学”、短则几周的深圳“探险”归来后,还是会拿着产自深圳的原型产品,回到这些地方,重新出发。

甚至在国内也是一样。不少新生代的硬件创业者会选择成为一家“上海公司”、“北京公司”,只是把硬件产业放在深圳那边。这听上去又有点像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老调重弹,但又不是——在这互联网和硬件创业这个本来就是颠覆形态、去中心化、低门槛的产业中,北京和上海都已经先后崛起,成为创新的发源地,为什么深圳还是走不出这个怪圈?

为什么?

其实,从产品的角度来说,当我们现在谈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运动腕带、甚至智能眼镜等硬件风潮时,这些东西的原型在深圳的市场上5-6年前就可以找到;而从人才的角度来说,深圳的硬件工程师资源也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硬件工程师的比例比其他所有城市都高。他们可能分布在华强北、在各个山寨厂商中、或者在代工厂里,在这波硬件潮起来之前,就开始做一些上面提到的消费性电子产品了。

而你甚至也不难听到面对揣着各种设计图或者KickStarter订单来到深圳的国际创业者们,他们做出的这样的业内评价,“我们三百块人民币就能做出来,但是他们居然敢卖三百美金?”或者“这个东西我们早几年就做过了”。

从“三百块人民币”到“三百美金”、从“早几年”到“现在”的差别,听起来像是制造之城的自豪与优势,实质上,折射出的却是深圳硬件创业在创新和商业化上的不足。

不妨看看这些智能硬件通常的生存模式:它们会先通过Kickstarter这类众筹平台募得启动资金,然后根据订单数量做小批量生产,获取高额单件利润维持团队的运营,并同时寻求风险投资支撑,以切入更大市场,或者在这个垂直领域进一步扩大优势。

但是在深圳制造业的传统观念里,生意的法门却是争取把利润压到最低,然后迅速规模化抢占份额。但这样只会导致尽可能压缩一切非生产环节以及面向尽可能大的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设计的萎缩、质量的降低以及增值服务的缺失——而后三者,却正是支撑整个硬件潮的核心。

首先说设计。那些智能硬件产品,基本上瞄准的都是愿意付出高附加值的细分人群,强调品位、精致、并且相对自由。也许很多在功能性上会出现原先设想不到缺陷,但是它们毫无疑问在设计方面,下足了心思。就好比说Nest的首款恒温器,亚马逊上用户对它失灵的抱怨比比皆是,但是,没有一个人不说它“漂亮”。

而在这方面,深圳可以说是个缺乏设计的“寨都”,一个花十几万、几十万设计的产品,那些做模具的工人可以简单的复制出来,成本也非常低,但是这也就造成了想象力的空白——一旦没有了复制的对象,怎么开始?所以他们可以跟风做出几百块的恒温器,却无法实现精美的工艺设计。而现在的那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智能手表,又有哪些摆脱了Pebble的影子?

而更重要的或许是,新的智能硬件背后的软件服务。

与传统硬件产品相比,现在的硬件服务更像是软件服务的载体,通过与不同的硬件形态的结合,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满足新需求、带来高附加值,从而获得高利润。比如说,前面提到的Sphero球,它能够与数十款Android和iPhone应用互动,定价129美元,而各路国产平板电脑售价往往不过一千块人民币,同样在广东生产的电动玩具球甚至只能卖几块钱;同样是Nest的例子,它背后的物联网和信息平台足以支撑起它32亿美元的估值,而一个单纯的恒温器,或许真的几百块人民币就可以覆盖它的成本。

这也就凸显出深圳在硬件潮流中的另外一个尴尬——互联网人才的缺乏。也许有人要说,深圳不是还有腾讯么?难道里面牛人不多?但是,就像有创业公司抱怨的一样,深圳的互联网人才低端的相对好找,但中高端的全部都被腾讯等寡头公司所垄断,他们习惯了高薪水和高福利,轻易不会出来冒险。

反观哪个硬件创业团队,担负得起招聘“低端人才”的风险呢?相比起来,反而创业氛围内浓厚的北京和上海,拥有动性大的中层技术人员,创业公司的选择也更多。

再看看整个生态。

诸如HAXLR8R或者Highway 1这样专门针对硬件的孵化器已经在旧金山和纽约屡见不鲜,而YC、TechStar等综合型孵化器也开始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到硬件上,Google Ventures等风险投资更是不遗余力地追寻好的硬件项目。

用硬件创业公司Yeelink联合创始人姜兆宁在知乎上的话说,他们“能够显著的为创业idea提速,除了提供部分早期资金外,能够快速的将大量资源进行对接,能够迅速的讲公司创始人的眼界、人脉和格局带上一个台阶”,但是在国内,“孵化器目前对促进硬件团队方面明显不足。”,甚至“有这方面孵化器吗?”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国内社区的不成熟、国内市场的接受度不高、对国外市场的有心无力,也都从客观上加大了深圳在硬件创业上的困难。

但深圳毕竟是深圳。就像一位名叫“NalaGinrut”的网友在solidot上感慨的,深圳近20年来积累的财富和成长起来的大量企业仍然需要新的产能来消耗掉,好适应它长久以来保持的增长需求,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仍然还可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保留。

现在,这些来自硅谷和世界各地的新硬件产业与团队们,至少重新唤起了深圳的活力。情况已经开始急剧改变,现在的深圳开始涌现出大量的硬件创业者,他们也开始希望能够以好的软硬结合实力撬动市场,甚至还有一些也像国外创业者那样,背靠深圳,但一开始就面向国际市场。

Haxlr8r曾告诉我们,他们几期项目都接到过很多中国团队的入驻申请,而从他们这毕业的中国团队Makeblock、Angeleyes和Yeelink,最后的决定都惊人的地默契——统一先面对国外市场销售。这也许是无奈的决定,但也是最好的机会,不是吗?

深圳还有机会,领航下一轮世界性的硬件创业潮吗?谁也不知道。

相关阅读:被忽视的深圳(一)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硬件」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硬件」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Vicky Xiao

Tell me your story. xiaoxu@pingwest.com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