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

科技创新者的每日必读

打开APP
关闭
支付宝

来自“金融与互联网十字路口”的观察(一):支付宝“余额宝”是噱头吗?

editor

发布于 2013年6月19日

[编者按] 这是PingWest读者@黑羽快斗投递并授权发表的一篇2万字长文。如果你也在关注互联网金融,想必你这两天已经读到了很多来自金融行业,或者互联网行业的零散解读。但这几篇来自作者职业所处的“金融与互联网的十字路口”的细致观察和经验解读,相信能带给你更多启发和思考。

本文为这篇长文的第一部分查看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余额宝的产品服务细节、创新点及业务风险。以下为全文:

当下,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这两个概念炒得火热,金融人士与互联网人士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往往过于专业的人士在看待同一个事件时会出现严重的分歧,那是因为——有互联网经验的人不懂业务,有业务经验的人不懂互联网,两者都懂的人又根本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理财客户。

站在金融与互联网的十字路口,很容易看到两边的风景,也容易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有关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问题。本文是一篇非常长的文章,作为读者的你,或许是金融从业人员,或许是互联网专业人士,又或者只是个有那么点想做理财的用户,那么对于你来说可能并非所有观点都认同,亦或是在细节上还有补充或指正,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不可能从头到尾,从系统架设与对接、到资金清算产品运营、再到平台搭建网站设计等各个环节全都非常之清楚(如果我清楚的话,那我可真成神了,笑~),所以,我希望在你阅读时,如果你有补充,可以与我联系。我不指望能够把这件事看得更清楚一些,我只希望我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地锻炼。

余额宝是否是个噱头?

近日支付宝推出了一项“余额宝”的服务,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一条“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功能,存10万年息4000元”的微博。这种“概念”的传播引得真正懂得金融理财概念的传统金融从业人士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噱头。那让我们来看看这究竟是不是噱头。

(一)支付宝是否承担理财产品解释的义务?

在谈余额宝本身的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看似站在道德高点的传统金融人士,在指责余额宝夸大宣传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难道你们平时就没有用这种夸大的字眼来诱骗投资者吗?请传统金融从业人士,尤其是那些挂着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理财顾问头衔,却是以销售业绩考核达标为己任的人,扪心自问一下——你们难道没有干过类似的事情吗?风控上严格一点的人会采取只要客户不问自己就不说的方式,来规避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以便达到即便投资亏损了,客户找上门来,你们也可以直接说「您当时没有问啊」的方式以及宣传材料中用非常小的字注明了「非保本」、「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等内容,而根本不顾客户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本身的属性。

这是良心上的拷问,而非其他,因为产品的宣传材料都是需要经过监管部门审批的,不管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基金公司的基金,亦或是券商集合理财或者保险公司产品,都有对应的监管部门发文,而其中明确强调了需要注明相关投资风险。所以金融企业通常的做法是用相对较小的字,在产品说明页面注明这些字样,但未必会提示客户。在传统金融行业里,这种问题就一直存在。

所以别拿非法宣传的说辞吓唬不懂行的朋友,首先这种带有误导性的说法谁先发出来的?究竟是阿里的PR授意还是说其他人(譬如科技媒体)的误读?这些都没有确定的情况下,不要拿“非法宣传”这四个字吓唬人,要禁止非法宣传的话,先把自己屋子收拾干净,那些银行券商网点门口的跑马灯算不算非法宣传?

回到问题本身。

相对于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要想和基金公司合作推出新的业务,在整个销售环节过程中是否会承担连带责任(至少是销售方面的连带责任),这点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在我接触的过程中,从支付宝客服的态度上看来,支付宝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个渠道,所以不存在需要向用户负责有关产品解释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要问你问基金公司去,我们不负责解释。你们感受下!

然后在开通余额宝过程中可以发现,在余额宝服务协议上有这样一段话:

支付宝的意思很明确,他连理财平台都不想做,而只是一个资金支付的渠道,也就是说余额宝对于支付宝来说只不过是一项另辟蹊径的支付渠道,并非理财平台——因为它根本连产品发布前的信息审核义务都不想承担。这对于大量顺便看到了支付宝开通了理财功能、听闻了马云表示的80%理财市场空白、但并不清楚支付宝只愿意承担“支付”这条线的用户群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由非专业金融人士所组成的平台。

或许是我想太多,因为我并不希望看到大量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因为盲目乐观,而导致将自己辛苦挣的钱通过一个风控上不是很严谨、运营上不够诚意的仅仅是支付的平台,把钱投入到一款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相匹配、或者不是自己真实意思表达的产品上。说严重了,如果此事一旦发生,会不会触及到法律范畴上的因重大误解或是订立之初显示公平的可撤销合同的,那就需要由专业的法律兼金融人士来判断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余额宝服务协议中还发现了一段文字:

从这段的文字可以读出,支付宝是将所有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都列明了,如果用户开通此项功能就等于默认认同了协议中的条款。而我们看到,在身份信息这部分提及的“不完整或过时”,支付宝有权终止并不承担任何责任。我们并不清楚这里所指的“不完整或过时”是否是身份证有效期已过但身份真实,还是其他的情况。假设是因为这种身份证有效期已过的情况导致支付宝认为自己有权终止的话,那用户的收益有可能就此消失。虽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的假设,但不得不说支付宝在开通业务之处就已经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给规避了,而问题发生的概率不得而知,而这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就像是个格式条款——要么你就硬着头皮签,要么你就甭签了!

在下面的第四款“关于资金损失补偿”的部分:

撇开其他关于追偿权利主张这部分不说,在最后用户可以看到,支付宝“有权”直接从用户的账户中划走相应的款项而并没有看出有事先作出解释或者划账警示的意思。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他们认为用户在向支付宝申请了权利主张(哪怕支付宝的判断和用户的判断有明显差距,而用户可以通过自行申请主张来获得更多的权益)后又从其他渠道获得了对应的补偿,那么不管此部分补偿究竟只是弥补用户所获补偿的差额、还是完整的补偿金额,支付宝都有权利直接从用户的账户中划走该笔金额。

作为一个非法律从业人士,我并不能肯定我对上述的解读究竟是否正确,因为我相信上述内容应该是通过阿里法务部门的审核的,所以我想请更多的法律专业人士来看一下余额宝的整个流程中是否有我所提及的这些风险点——是的,是风险点,因为我本身无意去指责支付宝是否真的有上述的嫌疑,只是,我真的很在意这整个过程中是否有一些未被阿里内部所发现的潜在风险——因为你们所面对的不是已具有理财经验的投资者,而是更加广泛的、可能一点也不懂理财的支付宝用户,不要因为这个理财功能而把支付宝积淀的用户口碑给砸了!

(二)余额宝对于支付宝来说究竟是什么?

官方详细解释请查看 http://help.alipay.com/lab/234578-236168/0-236168.htm

按照支付宝官方介绍的说法,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也就是说,支付宝的本意是想让用户充分放心地将银行卡里的资金转入支付宝留存再来,所以采取了这种余额宝的方式让这部用户的闲置资金灵活运用起来。这听起来好像很耳熟?嗯,没错,现在很多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或是基金公司的基金都打着这种高效利用闲置资金的方式吸引投资者。所以,这并不是坊间所形容的「余额宝真正的技术创新应用上,他可以实现在购物的时候视为自动赎回,这种技术设计,对银行就特别有意义」,因为这种产品设计方式在基金和券商里早就有了。

(三)余额宝在宣传过程中是否有BUG?

在这里,我想快速跳过银行活期利息与货币式基金收益间的区别这种最基础的理财问题,在我看来完全是不需要浪费口水在这个问题上的。因为理财应该有个概念是,你应该将时间成本与投资收益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别想当然的认为理财就只要看收益。

那么现在简单说一下余额宝在宣传过程中的BUG。

1、余额宝的定义有歧义

首先,在余额宝的介绍当中,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

「余额宝是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推出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您把钱转入余额宝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样的字眼让普通的用户很容易误解成为支付宝对此款产品的背书,认为这是稳赚不赔的。而实际上,余额宝只不过是一款(看上去)支付宝想尝试的一种服务,而名字恰好起了个“余额宝”,仅此而已。因为在支付宝对外的宣传声音以及官网的宣传中,可以听出来,目前只是先与天弘基金做一下小范围尝试,如果此方式可行,将会继续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将他们的产品放到支付宝或者天猫的平台,然后让用户通过“余额宝”这项功能通过支付宝的平台开展理财投资。

因此,在设计余额宝之初,支付宝根本就不该把这项服务看上去被定义为一款产品,而应该是一个通道,一种功能,一项服务。一旦用户有了“余额宝就是一款理财产品”的概念后,你们就算再三表示你们只做通道而不卖产品,也喊破喉咙都没人应了。

2、余额宝专项客服混淆概念

其次,在与余额宝专项客服沟通过程中,客服的表述是有BUG的。

在沟通过程中,我就其收益体现方式表示质疑,我质疑的是有关日每万份收益的盈亏情况,而对方回复的是年化收益率这个概念,这显然是在答非所问。日每万份收益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万份货币式基金当日所获得的收益。而一般货币式基金通常由两个指标揭示其每日的收益情况,一个是刚刚提到的日每万份收益,而另一个是7日年化收益率。7日年化收益率简单来说就是把最近7日货币式基金的收益情况年化成1年的投资时间来衡量的收益率情况。这两个指标都是短期指标,而针对目前支付宝的核心用途“消费”这点来说,用户一般不太会将支付宝里的钱闲置很长时间,因而更该关注的是短期指标,也就是短期指标中最直白的“日每万份收益”这个指标,而非年化收益率。所以,但凡用年化收益率在解释这款产品的人,都是忽悠,而对方客服恰恰给我的是年化收益率的情况。

所以这点的硬伤在于,如果从年化收益率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市场的货币式基金确实没有过负值,但如果是从日每万份收益的角度来看,负值是曾经存在的。

2005年4月27日鹏华货币A(160606)每万份净收益为-0.280元。

不好意思,我来挖坟了~

官网查询网址:http://www.phfund.com.cn/main_new/product/product_detail.jsp?fundcode=160606#tag4

那么有人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比较重要呢?因为这个问题牵涉到支付宝用户将资金短期投资于余额宝这款表面上宣传“余额增值”但实际上有可能产生亏损的产品上。目前坊间宣传的货币式基金投资有风险,都没有明确讲明究竟是什么样的风险。他们只谈及了货币式基金是存在亏损可能的,天弘是家小基金公司,其垫付资金的能力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可能存在风险,但关于货币式基金本身的风险没有举例,没有说明什么样情况会发生亏损,

首先,不管天弘到底是怎样一家在圈内人士看来很不待见的小公司,不管其因为设计所谓的“T+0”产品导致其需要的资金垫付能力是否存在风险,不管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只有4年的证券从业经验是否能够胜任基金经理的职位,但首先需要说明的一件事是,将投资的时间拉长到1周来看,一般来说货币式基金很少出现大面积亏损。如果出现亏损的话,那这个基金经理可以不用在金融圈里混了,至少在券商和基金这个圈子里。

那么什么情况下,货币式基金才会出现亏损呢?

按照货币式基金的产品设计,一般正常的货基是净值始终为1,每日计算收益,产品盈亏体现在份额的增减上,按月结算,每月会有集中支付日,长假前有可能会暂停申购和赎回。如果月中部分赎回,那么收益若有增加,不会立即结算给投资者;但如果月中全部赎回,则会将投资者的份额连同尚未到达每月集中支付日、但按照持有期正常能够获取的收益,一同在赎回时折算给投资者。那么假设遇上鹏华基金当初的这种日每万份收益为负的情况,那么直白点讲,你投入的钱是会缩水的。如果在缩水后就不小心赎回,或者说在缩水后到货币式基金收益弥补该笔亏损之前,你做了赎回,那你的这笔投资就发生亏损了。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支付宝主打的余额宝这款产品(而非服务),客服在表述上出现误导用户的嫌疑。当然,作为一个不够专业的非金融从业者来说,发生这样的BUG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在未来,如果支付宝真的想把余额宝从目前的一款投资标的扩展到更多家的货币式基金的话,请聘用有从业经验的客服人员担此岗位,否则很容易被监管层叫停。

3、余额宝运营过程中的BUG

A. 官网宣传BUG

官网的图片宣传中挂着这样一幅图片,网址 https://financeprod.alipay.com/fund/index.htm

这个“余额宝收益”实际上是天弘这款货币基金的收益情况,而按照支付宝的说法,目前只不过是选择了一家基金公司的产品进行合作而已,并没有将余额宝这项功能就定义为天弘的货基。那么现在在官网出现的这个图片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大BUG!因为支付宝在这里再次误导了用户,认为余额宝是一款“支付宝的理财产品”,这在我看来会在未来产生很大的问题,如果不意识到这点的话。

所以说,在涉及金融领域的互联网创新时,一定要有既懂业务又懂互联网的人在做这件事,为你把关,你才可能把这事做得稍微靠谱点。否则你所做出来的东西不是存在潜在风险,就是切合不到用户真正的需求。

另外,在开通余额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转入金额界面下方有着这样一段话:

此处(包括余额宝很多宣传图片上)都提示了年化收益率为3.8%。那么请看好,这里所指的年化收益率为“2012年国内货币基金”,而并非该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天弘的这款货币式基金是在2013年5月29日才成立。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在这点上,余额宝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这难道还不算是误导吗?

B.余额宝开通过程中的BUG

在余额宝开通过程中会进入到确认身份信息的界面,该界面下方有一个选项:

一般我们建议的做法是,默认不勾选同意,并且设置阅读时间限制(比如默认阅读时间为10秒,10秒后再打开勾选同意的权限)。这是一个流程上的风控,未必一定是很严重的风险点,但这是个需要优化的地方。

C.余额宝转出限制是否科学?

在操作余额宝转出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转出限制提示:

这里的单笔限额很容易想到,这是基金公司对单笔赎回份额的限制(一般来说是100万份),而每日和每月依旧按照100万份进行限制的话,就显得不太科学了。虽然有人会说余额宝目前达不到这么大的赎回量、或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达不到,但这点的限制在我看来是需要考虑到的——万一真有用户这么操作呢?你想引起不必要的客户投诉吗?

D.余额宝用于消费时不输入支付密码是否科学?

在消费过程中可以直接使用余额宝的金额,也就是可以直接从货币基金的份额到支付买家金额这一环节,省去了在这过程之中的余额宝金额转出到支付宝账户的步骤。这点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过程之中没有问题。在操作此步骤过程中,并没有像使用集分宝那样需要输入支付宝的支付密码,而是直接点击确定后就涵盖在了订单支付的金额中。这点是不太合理的地方,未来有可能会出现风险。

但我要说明一点,因为我没有只有1元的订单进行测试,所以我并不清楚如果整个流程全部走完,在使用完信用卡支付后,会不会系统会自动补上让我输入支付密码的这一环节。即便补上了,我也仍然认为这个环节应当设立在前面而不是最后。

E. 理财类产品单独的投诉流程是否建立?

金融从业人士都知道,在运营过程中,投诉机制是否有效建立也是监管部门强调的一点。那么作为支付宝来说,它是否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和传统金融企业同样严苛的投诉机制,这还是个未知数。依目前支付宝对余额宝的这项定位,虽然表面上宣扬自己是开启了一个新的余额增值理财服务,但实际上骨子里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个支付通道,而除支付以外的责任全部在金融机构身上。这其实是一个灰色地带,因为虽然你把自己默认作为支付通道,但实际上,只要监管层认为你必须承担相应的理财责任,那你就必须建立如何金融机构一样完整专业的理财投诉机制。而让监管部门产生此看法的原因,有可能会是大量用户的“误认为”,有可能会是科技媒体的胡乱传播——所以我说了,余额宝态势发展到现在,不管起因如何,阿里的PR都难辞其咎。

(四)余额宝在选择合作伙伴上是否有问题?

支付宝如果在最初就设想规划的是让用户通过余额宝这项功能进行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而不是之前网上误传的保本保息高收益的资金“存款”服务)的话,那么支付宝首选选择这类近些年才设计推出的创新型理财产品的决策是对的,因为它既能满足灵活赎回以便消费或资金划转的需求,又能满足开拓马云在前些阶段所描述的80%客户理财市场的目的。

在前篇已经提到了天弘是一家圈内人不怎么待见的小基金公司,和易方达、华夏、嘉实、南方这类大型的基金公司的实力不能比。加上产品本身的设计要求基金公司需要有极大的资金垫付能力以及投资能力,那么作为一个小基金公司,加上一个证券从业经验撑死了4年的基金经理来说,就算他背后有一群专业的投研团队去为他做决策、而他只要执行的话,这也是挺草率的(但这点在证券行业颇为普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并不认可这次支付宝所选择的基金公司以及基金产品。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支付宝和天弘的双赢,但我告诉你,如果这环节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这将是这两家公司的双输——至少现阶段的公关策略以及舆论导向已然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现象。

但或许从支付宝和基金公司的角度来看,也只有像天弘这种级别的基金公司才会主动找到支付宝,期望进行进一步的合作,而一般实力雄厚的大基金公司、大券商、大银行都是希望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是网络渠道的方式,进行金融在互联网世界的探索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支付宝挑选天弘作为首个合作伙伴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别家不会像天弘这么积极。

综上,在我看来,所有在当下就可以预判到的那些未来的风险点,都应当在现在就解决、或是给出一定的向下兼容的空间,以避免阿喀琉斯之踵的状况。

 

如何看待支付宝此次做的尝试?

(一)正面

1、将投资变成购物

在PingWest的这篇《撇开“存10万、年息4000”的公关闹剧,看支付宝新服务创新在哪里》中提到的一个观点,也是我所认同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支付宝“终于”开始尝试将投资变成购物的创新理财体验了。支付宝通过余额宝这项服务,让用户把购买理财产品看作是一项普通的淘宝购物。

虽然很多金融人士要说,很多传统金融机构早就有这样的尝试了,但我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第一,金融机构没有支付宝这样强大的平台性,没有支付宝这么庞大而集中的用户群,他们之中可能很多人没有理睬需求,但余额宝这样的服务出来后,很可能会让很多人意识到,原来理财也可以这么简单。这点是传统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第二,金融机构的形象过于死板,尽管在专业性上占据优势,但机构本身充斥着利益二字,各种考核指标压制,很难从本质上脱离这是一个营销忽悠而非家庭理财平台的形象。第三,传统金融机构缺乏互联网方面的经验。作为金融机构,所有成员构成中大部分都是金融专业人士,而非互联网人士。而在这样的氛围内往往会出现,有互联网经验的人不懂业务,有业务经验的人不懂互联网,两者都懂的人又根本没有接触过真实的理财客户。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往往搭得起大框架,但细看之下问问多多。第四,传统金融机构对拥抱互联网的决心不足,或者说虽然有心往之,但碍于种种困难、限制以及金融机构整体主营业务的需要,往往在互联网上的投入不足,而这最根本的原因是意识问题——思维和眼界决定了你对事情的看法与判断。

所以我要说,虽然金融圈内的人可能觉得这个概念根本就不稀奇,但支付宝的这项创新仍然值得你们学习和研究。不要把目光全部聚焦在它所对接的产品上,而是要看支付宝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这项创新过程中,究竟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理财门槛低

相比银行和券商理财产品动辄5万以上的参与门槛来说,天弘的此款货币式基金的特点在于参与门槛极低,真正切合了用户在使用支付宝进行购物、转账支付等一系列操作的同时,又能进行理财投资的需求,同时也让始终被排除在“5万以上理财俱乐部”的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得到了一种低门槛的理财渠道。

目前该产品最低参与起点是1元起,而普通的基金定投通常是100元起,基金申购是1000元起,银行理财产品以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通常是5万元起(部分产品超过不设级差,也就是说,你全部赎回后再进行申购,可以申购1元,但之前必须满足首次参与最低5万元的标准)。而且一般基金、券商集合理财通常会对产品本身的保有量(即投资者赎回后最低持有份额)进行一个限制,通常的做法是,低于1000份全部强制赎回。而目前天弘这款产品看来暂时没有发现这样的限制。

3、家庭理财平台

支付宝的平台聚集了大量的用户,并且拥有支付功能,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支付宝进行信用卡还款、水电煤缴费等生活金融类的交易,渐渐习惯了让支付宝成为家庭理财的载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支付宝比起传统金融行业来说,有着极大的优势,其强大的家庭理财平台功能将会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界的腾讯QQ客户端,帮助阿里更轻松地打开家庭理财的大门。

4、支付宝本身的需求

支付宝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和基金代销牌照,从支付宝本身的角度来说,为了妥善处理央行备付金所带来的因规模扩大而资金占用大的问题、以及普遍诟病的占用客户资金的问题,余额宝确实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式。但这不是重点,因为支付宝如果没有一颗做80%理财市场的心,完全可以不去碰这方面的内容,而依旧安安稳稳地做他的资金交收。

(二)反面

1、余额宝谈不上对传统理财产品购买模式的改造

虽然我认可由支付宝来做这项“将投资转变为购物”的事情,但我并不认为支付宝利用互联网特性对传统理财产品购买模式的改造,因为它并非首创。这点和之前坊间传了很久的两个概念“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有关。在我看来,金融互联网就是传统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业务搬至网上来开展,这叫金融拥抱互联网;而互联网金融则是传统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利用互联网行业的经验对特定的金融服务模式或金融业务进行创新,这叫互联网拥抱金融。所以这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在用户群、服务方式、产品销售等领域有所交叉。

最简单的,和天弘基金对接支付宝进行电商尝试这点来比较,目前券商之中,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大型券商纷纷设立自有的电商平台,为投资者提供网上购买理财产品的渠道,光大证券去年就尝试使用证券账户用于购物,所以余额宝在他们面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后来者而已,谈不上对传统理财产品购买模式的改造。

而金融业界最具创新力的招商银行虽然使用的是传统的网上银行,但其实实际上就是网上理财产品超市的雏形。不过在我看来,那不叫金融互联网亦或是互联网金融。那是传统的网上银行,跟支付宝未来可以尝试的创新不能比。

2、支付宝在理财方面的尝试细节部分非常不妥

在支付宝的理财专户界面可以看到,支付宝旗下虽然挂着很多金融产品,但金融产品并没有做明显的区分,用户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出哪款产品是属于何种范畴的产品。在这点上,支付宝的处理可能会在未来留下潜在的隐患,因为你所面对的用户可能是对金融产品一无所知的理财小白。

3、这是阿里PR的失策

在了解到这款产品之初,我所看到的清一色都是余额宝是款比银行活期利息收益还要高的产品,而在看过产品本质内容后发现,这竟然是一款通过余额宝的渠道投资一家小基金公司的货币式基金,也就意味着在宣传上有误,让用户在一开始误会了这是款支付宝设计的产品,而非其他。随后就看到同样和我发现这一问题的大批金融人士开始鄙视这款产品是忽悠,而忽视了这对于支付宝本身来说是一项创新。

这要怪恐怕得怪科技媒体完全引导错了方向,把支付宝本身的业务创新变成了设计出一款“创新”的金融产品。而这样错误的引导又是谁干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和阿里的PR始终拖不了关系。不管当初是不是阿里的PR在不懂金融产品的情况下刻意发出的一篇带有严重误导性的媒体通稿,根本就不是他们干的,至少在随后的一系列争论过程当中,他们并没有做到他们该做的事情。所以说,这不管怎样,都是阿里PR的失策。

(三)疑点

疑点一:他们从哪赚钱?

就目前科技媒体所传递出的阿里方面的声音看来,本次余额宝只是与基金公司其中的一种尝试,而未来会有更多种尝试,有上淘宝挂广告的,有直接开网店的。

从传统基金销售渠道来,基金公司销售一个产品,主要的渠道是三个。最大的是商业银行,一般占70%销售量以上;其次是基金公司自有的直销渠道,一般是20%左右;剩下的10%是券商。发行一个基金,一般只有在募集期会由基金公司给予各代销机构一定的销售奖励,在募集期的过程中给予各个代销渠道1%-2.5%之间的奖励,按照实际销售额在募集期结束后统一给予。

然后就是认购/申购的手续费,这个手续费是基金公司统一收取,会根据与代销机构签订的代销协议来分成。一般情况下都是全额支付给代销机构的,代销机构卖了多少就给多少手续费,这个是长久的,一般有月结或者季度结两种支付方式。还有一个收入就是赎回的手续费,这个也是根据代销协议来划定的,跟上面一样,但是手续费一般不是全额返还的,基金公司要留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是四六开或者更低,具体要看代销协议。

以上部分就是银行代销的收入来源。而尾随佣金只有券商有,银行没有。尾佣是指券商保有多少基金数量,然后基金公司给予的保有奖励,这个是日结,每天计算,然后按季度或者半年由基金公司支付。

所以,在了解这点的基础上,你会发现银行通常都是按照基金公司给出的申购费率执行的,几乎不打折或者打折力度很小,那是因为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大,基金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销售,银行根本不在意赚多了钱会不会减少了客户。而券商虽然打折力度非常狠,但由于本身代销所占比例很低,因此券商即便让利再多也无法吸引到足够的客户。

而货币基金一般没有手续费和尾佣,所以券商销售货币基金基本是免费服务,没有收入;作为银行来说也不会乐意代销货币式基金,因为跟银行本身的理财产品是有冲突的,但会有一点点销售奖励。

余额宝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直销平台了。在基金公司看来,这是一种创新的销售模式。而作为货币式基金,按照传统金融代销模式来说,本身几乎就没有任何的收入。那么问题来了,支付宝和天弘不能白合作啊,总要有利益结盟是吧?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进行分成的?是按照坊间传闻的技术服务费,还是以广告费的形式支付给对方,又或者说,在合作期间所以暂不收费?

另外,从余额宝服务协议的条款中看到这样一句话:

虽然目前余额宝是免费的,但上述条款可以看出支付宝依然保留了未来余额宝可能会收取服务费的可能,而且这项服务费是从用户(而非金融机构)收取。那么,假如要收取,服务费该怎么收?用什么标准收?用户是否会买账?这些都是问题。

加之,在余额宝转出的操作界面上也提到了有关的内容——推广期使用转出功能免费。

也就是说,在未来,上述余额宝服务协议中暂不收取的服务费有可能是通过转出飞实现的。假设余额宝在未来只支持货币式基金的话,那么支付宝无异于在货币式基金的无申购赎回费的基础上,硬生生加了一笔转出费。当然,或许支付宝会认为这样的费用是合理的,因为我是一个第三方支付渠道,不是普通的银行、券商或者基金公司的直销账户,他们可以不收费,但我收点还是正常的,因为它这里写的是服务费,看到没有,是服务费。虽然我预估支付宝虽然这里这么写了,但实际上未来依旧不会收取转出服务费,但这个细节不得不让人注意。

疑点二:天弘基金在与支付宝的合作过程中究竟是否有产品创新?

关于这点,我指的不是产品创新或者是销售渠道创新,而是余额宝可以实时消费或者转出到银行卡这方面产品清算方面的创新。

一般我们都知道,普通的货币式基金是T+1确认,也就是说你之前用钱购买的这部分货币式基金的份额,如果再想变成钱,是在T日(T为交易日)操作赎回后的T+1日才能到账的。而目前多数打着T+0货基的本质实际上还是如此,只不过是在T日把尚未清算的资金变为可用金额显示在你的账户中。如果放置在证券保证金账户来说,那就是一个可用不可取的概念(可以用它来买卖股票,但不可以转出到银行),然后等到T日晚间清算后才将这部分资金实际划付到你的账户上。

然后,支付宝以及天弘方面不断强调,余额宝实时到账,并且不享受当天的收益,这让人不禁猜想,是不是天弘的这款基金只不过是把T日变成了T-1日。因为我们都知道,货币式基金T+1确认,也就是申购当日没有收益,T+1日起开始计算收益;反之赎回时是T日赎回享受当天收益,自T+1日起不享受。但按照支付宝客服给出的实时转出不享受当天收益看来,着实让人困惑。

这究竟是在清算方面有作了何种创新,还是说只不过在产品设计上把T日往前推了一天?这一切都是猜测,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的推断,也希望知晓其中创新的人士逐一告知,毕竟,这已经是在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金融平台在系统上进行对接的一项创新了。

疑点三:「储蓄+集分宝」的模式算是高息揽储吗?(这或许是个玩笑)

在支付宝的理财专户里可以看到有一款产品叫做定存宝,这是光大银行的一款车储蓄业务。然后在淘宝理财的界面上你会发现,搭配这款产品同时发出的推广公告是体验定存宝存钱有可能可以获得8888个集分宝,如果搭配快捷支付使用,再送100个集分宝。

而我们都知道,100个集分宝=1元,尽管活动细则中表示「8888个集分宝的抽取名额每天一个,由系统随机抽取」,但如果按照上限计算,该定存宝的最低参与金额是50元,也就是说我的这笔资金光是集分宝赠送这部分的收益就可以是89.88元,再加上该产品本身不同期限的利息收入的话,这算是变相的高息揽储吗?

或许这是个笑话,但我要指出的是,在互联网涉足金融领域时,有太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广告不是想发你就能发的。再加上支付宝目前涉及到的产品涵盖了储蓄、基金、保险类产品,在推广过程中稍有不慎都有可能翻船。目前没有人管的原因是这部分暂时体量比较小,监管部门还没有注意到,或者说是可能注意到了,但碍于跨部门的监管所以没有一个部门站出来作出表态。而一旦余额宝这样的产品被广泛地“误宣传”加上阿里自身在产品推广过程中的风控不到位,导致被监管层盯上的话,轻则让你们回去重新把这件事规划得靠谱些,重则直接叫停。而在我看来,通常情况下监管部门最容易办到的事情就是叫停,因为这方法简单啊,一刀切,就不用耗费那么多精力去烦神了。

疑点四:双11时是否会出现系统风险?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去年双11的活动中,尽管依旧出现了银行卡支付购物过程的不流畅,支付宝方面需要通过流量控制来限制同一时间支付请求的并发量,但我由衷地替这个团队鼓掌——因为一方面,他们在活动前采取充支付宝送红包等活动,用娱乐加红包的方式引导用户在这之前就将资金转入支付宝账户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分流了小部分流量;另一方面,看看淘宝和天猫最终的销售数据,就可以知道在当天支付宝的系统是抗住了多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与各家银行系统对接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同一时间大量的请求,系统很可能会出现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支付宝干的不算赖(虽然当天我支付的时候也等得心都碎了,但至少没让我受到金钱上的损失,而且这并非只有支付宝一方的责任)。

所以,考虑到上述潜在的问题,我有理由怀疑,在今年下半年的双11促销过程中,余额宝会不会带来更多的系统风险。因为随着余额宝的推广,可能会有一部分人愿意去使用这项服务,而余额宝的操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直接用余额宝做消费支付,无需转出;第二,先从余额宝转出到支付宝账户,再用支付宝账户中的资金进行消费致富。而不管步骤多少,它都是要对接基金公司系统的,并且从用余额宝直接做消费支付这个操作步骤来看,我并不清楚这过程中的系统对接方面是否会出现问题。

所以保险起见,今年还是可以通过去年的引导方式引导用户进行分流。这在我看来并非是承认余额宝的失败,而是更加谨慎、负责任对待用户的一直方式——因为任何机构都不应该拿用户做压力测试!而支付宝从无到有,从流量较少到去年的峰值,这已然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这不能算作是承认这项服务可能会失败的一种做法。

疑点五:是否可能涉及到监管层禁止的洗钱?

由于支付宝是一个可以集中管理各家银行卡的平台,加上余额宝的实时申赎功能,实际上可以做到当天将不同银行卡内的资金同时转入到余额宝中,再在同一天内将该笔资金一同转出到支付宝账户,再做一个支付宝账户划转到银行的流程。撇开支付宝账户转出到银行卡这个时间上的限制以外,严格意义上来说,正常情况下如果放置在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上应该连当日多笔频繁转账以及转账金额大小都要有系统自动监控,如果触及到相关内容,则系统自动冻结该用户的账户。这是出于防止洗钱的考虑。

至于余额宝在这点上是否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洗钱行为,余额宝是否需要按照金融机构的标准对这种行为设计特定的风控机制,风控机制的严厉程度到底应该如何,这些问题都是一时半会还无法界定的。更何况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不一定准确。所以,这只是一种疑问。

 继续阅读:

来自“金融与互联网十字路口”的观察(二):阿里金融之路可能会走向何方?

 

下载品玩App,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支付宝」的新故事

下载品玩App

比99.9%的人更先知道关于「支付宝」的新故事

iOS版本 Android版本
立即下载
editor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留下,却只想留下你!

取消 发布
AI阅读助手
以下有两点提示,请您注意:
1. 请避免输入违反公序良俗、不安全或敏感的内容,模型可能无法回答不合适的问题。
2. 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大模型问答服务,但无法保证回答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或适用性。在使用本服务时,您需要自行判断并承担风险;
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该功能目前正处于内测阶段,尚未对所有用户开放。如果您想快人一步体验产品的新功能,欢迎点击下面的按钮申请参与内测 申请内测